

活動介紹
不論是電影或廣告,其配樂都擁有一定的影響力,配樂能引領觀眾的情緒,更加融入劇情,給予廣告產品適當的形象。本次的台灣工銀藝文共賞於2月25日晚上舉辦文創講座【用音樂說故事──文化產業點金術】,邀請到製作多支廣告配樂並活躍於音樂幕後多項領域的製作人侯志堅,暢談製作配樂的過程,及如何以音樂提升文化產品的價值,甚至用電子琴彈奏不同風格的旋律,讓觀眾直接感受配樂如何讓影片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觀眾們反應熱烈。
曾為偶像團體「東方快車」鍵盤手的侯志堅,除了包辦國內大部分的廣告配樂,也製作如《藍色大門》、《關於愛》等電影配樂,及《求婚事務所》、《危險心靈》等電視配樂,甚至製作多張唱片,近期製作的《第36個故事》電影配樂更榮獲2010台北電影節最佳配樂的殊榮。已製作近2000支廣告配樂的侯志堅笑著說:「做廣告配樂最重要的是和客戶的溝通,而不是音樂本身,人是這世界最變化莫測的生物。」做配樂跟做音樂很不一樣,必須分的很清楚,廣告配樂是為了讓廣告成功,比較像服務業,要放下音樂人的堅持。侯志堅坦承剛開始製作廣告配樂時也曾經過一段心理調適期,「有時候客戶的想法不是『俗』,是因為他了解自己的產品。」配樂者必須先了解每個廠商的個性和需求,以洗髮精為例,每個洗髮精的廣告結構和訴求都差不多,那不同品牌的洗髮精到底有什麼不同?「這對剛入行的人是種挑戰。」仔細觀察後,才發現不同品牌的客群和風格都不太一樣,例如麗仕呈現的是華麗風格;絲逸歡主打都會女性形象;而蜜妮則是偏日系的風格等,為了讓產品更貼近廠商想呈現的面貌,配樂自然也會有所不同。
侯志堅隨後讓觀眾看自己用電腦製作音樂的過程,「現在做音樂很依賴電腦。」他說。隨著軟體越來越進步,在電腦裡就可以模擬出各種樂器的聲音,但還是必須了解各種樂器的特性及使用方法,「假如你要模擬吉他,但不知道吉他怎麼彈的話,怎麼彈也不像。」但他也強調,如果預算夠,還是想用真的樂器,真的樂器是無法被電腦取代的。編曲的時候,侯志堅習慣從節奏性樂器開始,把音樂的節奏打穩之後,其他音軌也能比較順利的進行,將樂器一軌一軌疊上去後,再適時的加上想要的效果,就能完成一段配樂了。
侯志堅以曾製作過配樂的電影《藍色大門》為例,選取同一段影片,同一段旋律,現場用電子琴示範了不同觀點下所呈現的效果,「採取敘事的角度,或傳達角色的心境,彈法就不一樣。」侯志堅說。但他也表示通常不會用情緒這麼濃烈的彈法,「因為『搶戲』是最要不得的事。音樂的殺傷力很大,容易影響觀眾情緒。」
最後開放時間讓觀眾發問,觀眾都非常熱烈地提出各種製作音樂的問題與侯志堅交流,侯志堅也不吝嗇地分享自身的經驗與寶貴的建議,觀眾除了對侯志堅迷人的現場演奏感到印象深刻,也對製作配樂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度過一個充實而有趣的週五夜晚。
主講人:侯志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