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誰讓藝術被看見?從策展人、藝術行政、燈光師、保全人員等角色,看藝文產業的支持系統如何形成關係網絡

發佈時間:2025/04/24 THU 10:12

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致力於結合產學資源提供年輕藝術新秀在創作孵育過程之養分,自2010年起舉辦「堤頂之星」藝術徵件計畫,提供年輕藝術新秀展演之舞台。近年來有鑑於臺灣社會對於各類藝術贊助風氣日益提升,於2022年將原「堤頂之星」升級轉型為「堤頂之星2.0」徵件計畫,邀請專家擔任策展人,設計策展及徵件主題,並鼓勵新世代的藝術創作者開啟跨領域之視野,藉藝術的行動與社會連結對話,以協作共創的精神實踐對社會的關懷。(註1)

2025「堤頂之星2.0」年度主題「支持系統:關於展覽策劃、製作及其相關的種種」由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副館長暨獨立策展人蔡明君擔任年度策展人,近日於東海大學藝術中心呈現主題延伸策展「作為夥伴的我們」,邀請東海大學美術系藝術策展與研究管理組研究生賴佳琳擔任協同策展人,展覽分成兩個展區。另一部分將於4月28日在王道銀行藝廊展出。

「作為夥伴的我們」展場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以「合作」模式鬆動產業權力關係

「若能夠從『合作』而非『服務』或『管理』的角色來理解這個工作職務,那麼,便有可能打破這些工作範疇中的階級之別,並進一步認知這個工作是多麼深切的與『人』相關。」—蔡明君〈美術系的藝術家夢與藝術行政:從教育現場到專業建構〉(註2)

藝術行政,這個常被形容為「萬能」的角色,長期以來在臺灣的藝文產業中被高度需求,卻也時常在繁雜的行政庶務中被遺忘其專業價值。在求職平台上,我們不難看見大家對藝術行政的期待,而薪資與待遇卻未必與其工作性質與份量成正比,其中包括需要藝術相關系所畢業、英文能力聽說讀寫流暢、具備汽車駕照、有耐性、熟悉Adobe軟體操作、擁有業務銷售與文案撰寫經驗、能處理倉儲整理與物流、有過標案或申請公部門補助經歷、計畫書撰寫與執行等多項行政庶務。於是,業內經常提到的「用愛發電」,成為了對藝術行政一職,半玩笑的真實形容。

「作為夥伴的我們」展場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作為夥伴的我們」展場一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作為夥伴的我們」探討在整個視覺藝術產業中,絕非單打獨鬥的成果,而是由一個龐大而緊密的支持網絡所共同構築,從資源的提供者、策展人、藝術家、燈光設計師、布展人員、藝術行政等合作夥伴彼此之間的協作,構成了展覽品質的基礎;而這樣的合作也不止於展場之內,更延伸至引導觀眾的志工、守護現場秩序的保全、在休館或開館前就開始工作的清潔人員與運輸物流夥伴。他們或許鮮少被看見、被討論,卻同樣是展覽能順利運作的重要推手。本次展覽希望以更平行的角度來思考藝文產業中合作夥伴們之間的關係;展覽的成形不只是在於藝術品的呈現,同時亦是經由無數勞動、專業分工、多場會議與討論下交織而成的集體實踐。

關於此次主題的發起,蔡明君醞釀已久。早在2016年,《典藏‧今藝術》雜誌社推出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她便受邀撰寫文章〈美術系的藝術家夢與藝術行政〉,分享自己在東海大學教授課程的經驗,如何帶領學生認識藝術管理與藝術行政的重要性。對此,她卻感慨地表示:「在藝術領域中,受到關注的人往往不是那些站在幕後的角色,因此這個討論最終就這樣淡出人們的視線」。

策展人蔡明君於展覽開幕序致詞。攝影 / 彭映誠。


本次展覽的核心,以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作為重要的資源提供者為起點。作為民間企業,長期透過資金與資源的挹注,實質上促成藝術家與策展人更多的展出機會,並使藝術界的合作形式更加多元化且富有彈性。展覽以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為基準向下擴延,進一步思考著藝文產業中的支持系統,以網狀的方式展開,彼此合作、支持、交織,而這樣的精神是否也能在此次展覽中實踐,以重新檢視各個專業角色的參與時機與發揮空間。

也因此次展覽特別將視覺設計師蔣婷雯納入早期討論階段,透過專業夥伴從後期執行工作轉為前期就能參與討論、共同構建展覽的整體概念與主視覺,不僅能豐富展覽的內涵,也讓各方在彼此激盪中找到更佳的呈現方式。對此,協同策展人賴佳琳說明:「視覺設計並不是最後才接手的『包裝』,而是展覽概念生成過程中的參與者。」

協同策展人賴佳琳於展覽開幕序致詞。攝影 / 彭映誠。


蔡明君進一步補充:「幕後工作人員其實是展覽的『第一批觀眾』。他們透過理解展覽的理念與內容,給予最初的觀察及回饋,也讓策展人在過程中有機會修正與重構方向。」蔡明君認為,在藝術產業中需仰賴多方專業分工,以此形成一個關係網絡,彼此相互映襯,「大家習慣認為藝術產業中存在一個絕對的金字塔結構,但這並不意味著策展人就永遠是唯一決策者。這情形其實也與學院中的狀況相似,老師不一定總是正確,學生也不必只能盲從。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權力結構能夠被鬆動、溝通與合作更加開放的模式」。

誰讓藝術被看見?產業中的隱形推手

「作為夥伴的我們」共有王道銀行與東海大學藝術中心兩個展場,參展邀請對象分別回應了「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堤頂之星」以及「學院」兩個截然不同的背景。展覽特別之處,在於策展機制本身即實踐「合作」的概念—首先由兩位策展人發起,邀請六位參展者,再由參展者各自邀請自己的合作夥伴加入,使展覽的參與方式成為一種共建式的合作網絡。而在王道銀行展場的參展者李京樺和劉于瑄,兩位是曾經受過「堤頂之星」計畫支持的年輕工作者;東海大學藝術中心的參展者陳韶微、許佳安、劉欣宜、張育嫣則皆曾就讀於該所學校美術系「藝術策劃與評論組」(後改為「展覽策畫與管理組」簡稱策管組),其以四個子題探討學院教育養成可能帶來的影響。

賴佳琳表示,本次所有參展者的身分都不是藝術家本身,而是藝術行政與技術人員,這使得這場展覽的核心不再是以「藝術品」為焦點,而是放在「合作關係」與產業運作的結構上。在這樣的展覽架構裡,策展人透過了很多與參展者的對話,聽見大家在藝術行政工作上的心酸與實際狀況。

「作為夥伴的我們」展場一景。攝影 / 彭映誠。


首先展場中入口處的紙箱繪製著「東海保全人員」的人像,是來自「第一現場小隊」的呈現,由陳韶微邀請陳賢貞、徐麗華、周正忠、葉宇軒,他們分別為美術館工作的館員、志工、保全與清潔人員。陳韶微是東海大學展覽策畫與評論組時期的畢業生,進入職場後在桃園市兒童美術館服務。她在那裡工作七年,最大的體悟就是:第一線的現場人員,是展覽最重要的合作夥伴。她舉例:「有一次小朋友來參觀,非常興奮地在展場亂跑,結果一不小心把飲料灑了整地都是。下一秒,清潔人員立刻出現,三兩下就把整個現場整理乾淨。」

「第一現場小隊」的呈現,由陳韶微邀請陳賢貞、徐麗華、周正忠、葉宇軒,他們分別為美術館工作的館員、志工、保全與清潔人員。陳韶微認為第一線的現場人員,是展覽最重要的合作夥伴。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此外,陳韶微發現,這些現場人員不只負責場地維護,他們對展覽內容、觀眾反應的理解與掌握,其實遠比策展人、行政、甚至藝術家都還來得細膩。因此,陳韶微邀請了在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的工作夥伴共同參與這次展覽、他們大多並非藝術科班出身,卻因為在美術館工作的經驗,對自己的生活產生了新的理解與想像。例如,陳賢貞在美術館擔任志工七年,因為接觸展覽,對中國美學產生興趣,開始學習茶席;擔任保全的周正忠則說,原本不懂藝術,但在美術館工作後可以與觀眾侃侃而談地聊藝術。參與者的故事透過現場展示的模型,模擬他們日常工作的空間與樣貌;他們更另外提供自己拍攝的照片,以捕捉及回應「在美術館工作」的這段經歷。


陳韶微邀請了在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的工作夥伴共同參與這次展覽,前方的模型是模擬他們日常工作的空間與樣貌;後方照片則是他們對「在美術館工作」這段經歷的回應。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陳韶微邀請了在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的工作夥伴共同參與這次展覽,前方的模型是模擬他們日常工作的空間與樣貌;後方照片則是他們對「在美術館工作」這段經歷的回應。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本作品為陳韶微女兒的創作。由於陳韶微在美術館工作,經常需要於假日輪值。在這樣的工作節奏中,家人的支持成為她能夠持續投入藝術工作的最大力量,女兒自小便經常陪伴她前往工作場所。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許佳安邀請吳梓和推出的「重新愛上美術館之旅&藝術傷病防治俱樂部」,以「藝術行政職業傷病」為起點,前者以不斷地對話與實地行動,了解藝術行政工作者的困境,試圖喚起藝術工作者長時間付諸勞動之下,對於看展的索然無味亦或是興起轉換跑道的念頭,找出解決方法;後者則透過文件展示、宣導影片、文宣品與工作坊,為藝術工作者預防「藝術傷病」產生的副作用,例如缺乏看展動力、懷疑自己在藝術領域中的貢獻和價值、經常否定自己對藝術的見解等症狀,將展場打造成診所的風格,貼著防病宣導令的海報與影片。

許佳安邀請吳梓和推出的「重新愛上美術館之旅&藝術傷病防治俱樂部」,以「藝術行政職業傷病」為起點,不斷地對話與實地行動,了解藝術行政工作者的困境,試圖喚起藝術工作者長時間付諸勞動之下,對於看展的索然無味亦或是興起轉換跑道的念頭,找出解決方法。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許佳安邀請吳梓和推出的「重新愛上美術館之旅&藝術傷病防治俱樂部」,以「藝術行政職業傷病」為起點,將展場打造成診所的風格,貼著防病宣導令的海報與影片。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許佳安邀請吳梓和推出的「重新愛上美術館之旅&藝術傷病防治俱樂部」,以「藝術行政職業傷病」為起點,將展場打造成診所的風格,貼著防病宣導令的海報與影片。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展覽幕後工程的技術從哪來」由劉欣宜(阿嵐)發起,並與陳如瑩、梁軒睿、林政祐、葛大乗、何紹源、蔡侑辰、陳韋綸共同參與。計畫透過訪談形式深入探討長期活躍於展覽現場的技術人員,在業界實踐中所累積的經驗與技能,以及這些知識是如何被培養、轉化並內化為日常勞動的一部分。

劉欣宜設計了一系列訪談問題,邀請參與者分享自身的進入歷程、專業轉折與展場經驗,並進一步彙整訪談內容,歸納出這群技術人員在進入藝術產業後所展現出的共通特質,卻猛然發現,大家都有著多重「斜槓」身分。其中一個訪談提問「如果你在展場是一個工具,你覺得自己像什麼?」,引導參與者從抽象的工作感受,轉譯為具象的器材形象。有人選擇了水平儀,象徵著自己布展的神器;有人則認為是捲尺,認為身為藝文工作者一切都需要精準測量,不管是實務上或溝通上,雖然不被視為傳統意義上的技術操作,卻往往是整體流程得以順利運作的關鍵。

劉欣宜在訪談中詢問參與者「如果你在展場是一個工具,你覺得自己像什麼?」,引導參與者從抽象的工作感受,轉譯為具象的器材形象。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劉欣宜在訪談中詢問參與者「如果你在展場是一個工具,你覺得自己像什麼?」,引導參與者從抽象的工作感受,轉譯為具象的器材形象。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合作的想像」由張育嫣邀請王雅璇參與此次計畫。張育嫣以自身投標和承接公部門的專案經驗出發,觀察到現行的標案計畫結構往往讓甲方與乙方之間的合作受限於既有模式,導致雙方的期待與實際執行之間產生落差。因此邀請曾經是她的「甲方」,也曾是她的同事,現在則為朋友、以及一起展覽的夥伴王雅璇,共同思考「甲乙方之間的關係是否有可能不只是對立?」「是否有一種更為健康、平衡且互信的合作模式」?

張育嫣與王雅璇整理出一份訪談大綱,並以聊天的形式進行對談與激盪,在這樣的合作關係中,甲方對乙方有什麼樣的特質想像?在溝通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張育嫣與王雅璇先是整理出一份訪談大綱,並以聊天的形式對談與激盪,在這樣的合作關係中,甲方對乙方有什麼樣的特質想像?在溝通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最終她們以一條時間軸的方式呈現,模擬從一個標案「出生」到完成的過程。從起初彼此對對方的期待與角色想像,到中期因應各種會議與審查所需面對的大量溝通與協調,再到後期的執行與收尾,都逐一梳理與重現。而在這樣的計畫過程中,張育嫣與王雅璇發現,委託方其實可以是執行方與長官之間的溝通橋樑,而不是壓力的轉譯器;以及理想中的合作模式,應該是建立在理性溝通與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雙方都保有各自的專業,同時也能以開放且彈性的心態,接納彼此的意見,不急於否定,不被權力結構左右。

最終她們以時間軸的方式呈現,模擬從一個標案「出生」到完成的過程。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最終她們以時間軸的方式呈現,模擬從一個標案「出生」到完成的過程。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最後,回到本次展覽的兩位策展人—蔡明君與賴佳琳。正如策展論述中所及,蔡明君從國中即進入美術班,一路從美術相關學習系統成長,今日進到了美術館中工作,對於視覺藝術產業有著長期的觀察與關心;協同策展人賴佳琳則在空間設計系畢業後,進到策管組期待成為一個專業藝術行政人員。兩位在受到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邀請後,因為基金會的開放與支持,讓原本論文想研究企業基金會的賴佳琳得以加入合作策展。

採訪過程中,蔡明君及賴佳琳皆不約而同地回應道,作為本展策展人,除了協助展覽的規劃,也是參展者的支持系統。尤其策展期間經過無數場的會議與討論,以引導參展者逐步釐清計畫方向、梳理展覽內容,最終形成今日的展出樣貌;而雙方原本的師生關係,在這次展覽中亦從指導與被指導,轉變為協作並行的展覽夥伴,彼此共同承擔、共同回應策展的方向與挑戰。這樣的過程,正回文展覽核心所欲探討的主題—「合作」與「共構」。

註1:擷取自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網站說明。
註2:文章收錄於《典藏‧今藝術》雜誌社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

展覽資訊
▐ 王道銀行藝廊
參展者&合作者|劉于瑄&甘填、李京樺&周宜蓁、紀承璇、邱怜禎
展出地點|台北市內湖區堤頂大道二段99號
展覽日期|2025/4/28-6/13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10:00-18:00(休館日:每週六日及國定假日)
▐ 東海大學藝術中心
參展者&合作者|陳韶微&陳賢貞、徐麗華、周正忠、葉宇軒、許佳安&吳梓和、張育嫣&王雅璇、劉欣宜(阿嵐)&陳如瑩、梁軒睿、林政祐、葛大乗、何紹源、蔡侑辰、陳韋綸
展出地點|台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人文大樓1樓)
展覽日期|2025/4/7-5/3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六12:00-18:00(休館日:每週日及國定假日)

footer logo
財團法人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
11493 台北市內湖區堤頂大道二段99號10樓
+886-2-8752-7000 ext. 12903~1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