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展人
展覽簡介
展演地點
策展論述
人們早已忘記了這個道理。可是你不應該將它遺忘。你必須永遠對自己所馴服的東西負責。
Men have forgotten this truth. But you must not forget it. You become responsible, forever, for what you have tamed. ——安東尼・聖修伯里
不論是虛擬或現實的環境中,人類無時無刻不在面對著不同層面的「死亡」。這種死亡不僅是肉體的消逝,亦包括個體意識的逐漸瓦解、社會與環境的變遷以及我們對於存在意義的迷失。人類在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這兩個空間中,承受著自然災害與資源枯竭所帶來的威脅,這些威脅對肉體的毀滅性影響不言而喻。然而,在數位時代中,這一威脅呈現出新的面貌。我們的每一個選擇與行為都被數據所捕捉,成為算法的參數,逐步消解為無數資訊流中的微不足道部分。在這樣的過程中,個體的意識似乎漸漸被吞噬,逐漸模糊不清,成為眾多資訊中的一段無名符號。這樣的現象不僅反映了技術進步對人類身份認同的挑戰,也對個體在虛實交織中的生存狀態提出了深刻的問題。
本展覽邀請了來自義大利的藝術家盧卡・博納柯爾西、香港藝術家李鍵,以及藝術家潘勁與筆者等四位新媒體藝術家,共同參與這一以「走入長夜」為命題的藝術實踐,四位藝術家創作皆從自身經驗出發,長期探討環境消長與時代推演的議題,使用錄像裝置、虛擬實境裝置等多元新媒體媒材創作。透過自身的創作與經驗,帶領觀眾從不同視角探討當代社會中的枯竭與死亡議題,並試圖以全新的方式接納這些消長的過程。透過這些藝術家的視覺呈現,觀眾將有機會反思時代的變遷如何塑造我們的生存狀態,以及如何在這樣的過程中找到對死亡的另一種態度—既不逃避,也不沉溺,而是學會以一種積極的、開放的心態,面對這一切的消散與重生。
本展覽所關注的,不僅是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界限,亦是人類如何在這一界限中不斷重塑自我,並在面對「死亡」與「消逝」的時候,尋求一種新的存在方式。這不僅是一場藝術的展示,更是一場對當代人類處境的深刻反思,試圖引發觀眾對生命、死亡以及數位時代中人類身份的再思考。本計畫展出之作品包含藝術家各自對於夜晚不同的解讀,對於消散的事物或是枯竭的事物之另一番思維,所以本次展覽策展定調為「走入長夜」。
展覽呈現,盼藉由藝術家創作的議題呼應本次徵件主題。本次計劃預計展出透過王道銀行的徵選後,四位藝術家所做的新作,欲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官感受,盼望藉由作品傳達面對長夜的精神。
李映蓉的新作品〈閣樓〉(Attic)、〈殘響圖景〉(Reverberation)系列作品帶領觀眾用宏觀視野探析個人處境,引歷史自然災害事件921大地震作為敘述主體,以個人創傷經驗切入,創作本身貫穿展覽主軸更向觀眾展現一創作療癒的過程,以傳達本展主旨。
此外本次也藉由展出香港藝術家李鍵新作〈遺城 〉(The Realm of Victoria)〈重返維多利亞之城〉(Re : Victoria City)將對於社會意識的省思傳達出另一種層面上的長夜。座落於香港大帽山最高處的前英軍遺址,前身作為應對中國大陸最前沿的軍事基地,1997隨著主權移交因而荒廢至今。作者借由空間解構殖民歴史,透過影像空間記憶重構,組成記憶文本與影像。
藝術家潘勁,創作者出生於澎湖,藉由長期對家鄉澎湖的海洋觀測與海域踏查,透過新媒體形式翻轉在地研究的表現手法。本次展出的兩件新作〈邊域之舟-古沉船重築計畫〉、〈黑水溝秘境圖紙〉系列便是藝術家以澎湖海域「臺灣水道」一帶,早期稱為「黑水溝」作為主題創作的作品。從荷治時期至今,黑水溝海域曾發生四百餘起沉船事件,根據文資局調查確認約 80 處沉船遺址。 其中,水下考古團隊水下探勘,發現廣丙艦遺址。本次創作源自「廣丙艦」沉船事件,藉由水下考古方法及推測設計概念,透過時空敘事的圖象鋪陳,檢視澎湖「黑水溝」海域的水下遺跡,包括水下場景、沉船場所、海難者物件,這些沉船蹤跡成為海洋生物共生的場所,所有受難船代表著人類的大歷史。透過對於澎湖的海域地景論述,盼這段幽微的殖民歷史被賦予眾多想像,在水下殘破遺跡中,找到某種失落的當代回應。
最後則是義大利藝術家,盧卡・博納柯爾西的新作〈Constellations〉,長期關注身處環境的藝術家,對於週遭事物用自己的符號與視角進行詮釋,本次破題點出長夜裡的微光,不只是將光線的存在進行重新探討,更是對於光害本身的反思,其所探究的不只是科技與環境,虛與實,更是對於精神延伸的另一種展現。
故本次的展覽主軸便是透過「走入長夜」破題,不只是暗喻藝術家精神上所面臨的長夜,更是對於世界環境的一種比擬,願藉由展覽帶出一個人類與環境之間生滅的議題,更是重新的去反思永續的意義與可能。